在遙遠的萬年之前,呼倫貝爾大地從遠古蒙昧中醒來。她風雨兼程,步履鏗鏘,從茹毛飲血到刀耕火種;從石器時代,到步入青銅文明;從馬蹄聲聲里逐水草而居,到走向聚而為城、人煙輻輳的市井繁華。她見證了歷史的滄桑,也沐浴著時代的榮光。

遼闊奔放的呼倫貝爾,兼容并蓄,48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守望相助。千百年間,生活在呼倫貝爾的大大小小的諸多部族,如百川歸海,融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發源于高山林海的拓跋鮮卑,從巍巍興安到湯湯呼倫,從茫茫敕勒到煌煌洛邑,一路走向中原。這支強盛于大漠草原的北方民族,裹挾著來自曠野的浩蕩之氣,建立了北魏政權,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尊崇儒學,極大地推動了各民族之間的大融合。

呼倫貝爾有長達1733.32公里的邊境線,家國情懷深植民心。“守土者,死而后已!”“草原上的每一根草都是國土的睫毛,得有人守著它們安睡。”這是戍邊戰士們的心聲。烏蘭山的風吹過云端,仿若古今衛士的對話——“可悔?”“無悔!”

這樣的家國情懷從古至今,不曾改變。邊城滿洲里曾是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的關鍵節點,李大釗、陳獨秀、周恩來等眾多革命先輩在此留下探尋救國真理的足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是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以及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厚重的紅色資源,是呼倫貝爾最美的顏色,更是最大的財富。
呼倫貝爾是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是“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在這里生根發芽、熠熠生輝。

呼倫貝爾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的豪邁,也有著“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的婉約,紅色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森林文化、戍邊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蒙古包營造技藝、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浩若繁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時光淬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萬年之前的扎賚諾爾人高擎火把,驅散蒙昧,走向文明;新時代的呼倫貝爾人團結奮斗,守望相助,奏響了一曲曲民族團結的時代贊歌!

萬年的回眸,萬年的等待,古老又年輕的呼倫貝爾,繼往開來。
總策劃:王笑鐵 劉婧
總監制:吉莉
策劃:王靜宇
監制:丁燕 劉春 蘇昊 韓繼旺 王連英
文案:馮雪玉
攝像:王志偉
剪輯:劉春霞
動圖:李珍
部分視頻來源:呼倫貝爾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