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如詩,是草原如綠毯,森林大無邊;呼倫貝爾如畫,是牛羊如珍珠,駿馬在奔馳;呼倫貝爾如歌,東胡、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多個民族從這里崛起。紅色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森林文化、戍邊文化在這里多元融合,共同孕育出呼倫貝爾包容開放、兼容并蓄的獨特文化品質。

巍巍興安嶺,滔滔額爾古納河,將呼倫貝爾草原滋養得遼闊與壯美。這里,不僅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意天堂,更是游牧文化薪火相傳的千年沃土。
古老的巖畫,訴說著先民對自然的敬畏與崇拜。悠揚的長調,吟唱著游牧兒女的豪情與柔腸。
時光流轉,曾經的氈帳,變成現代化的城鎮;曾經的勒勒車,已被火車、汽車取代。然而,北疆兒女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禮贊、對自由的向往,始終如一,代代相傳。
站在大興安嶺的密林中,腳下是千百年來堆積的松針,鄂溫克人的馴鹿遙遙走來,鹿鈴叮當,喚醒森林的清晨。

2015年3月31日,大興安嶺結束了63年的木材商業性采伐史,一個巨大的日歷式“掛斧停鋸”紀念碑在烏力庫瑪林場永久矗立。
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將人們的思緒帶到了上個世紀。清晨,伐木工人們在號子聲中醒來,踩著積雪走進森林,油鋸的轟鳴響徹山間。
新一代的森林守護者,正用另一種方式延續著與森林的牽絆。

呼倫貝爾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農耕文化如同一首悠遠的長歌流淌至今。從新石器時代的點點星火,到游牧與農耕的交織輝映,再到近代墾荒者的熱血奮斗,這片黑土地見證了農耕文化的巨變。
游牧與農耕,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態,在呼倫貝爾大地上譜寫出一曲和諧的交響。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農耕民族守土而作,兩種文化在碰撞中交融,在交融中升華。這種交融,讓呼倫貝爾的農耕文化呈現出獨特的魅力,既有草原的豪邁,又有農耕的細膩。
20世紀50年代,全國各地的人們來到呼倫貝爾,在廣闊的黑土地上拓土豐倉。他們,譜寫了呼倫貝爾農耕文化最動人的篇章,他們的奮斗精神,永遠銘刻在這片黑土地上。

如詩如畫如歌的呼倫貝爾,既純粹、又斑斕,煙波浩渺的呼倫湖是她的風姿,一望無際的大興安嶺是她的風骨,水草豐茂的大濕地,是她獨特又靈動的韻律,紅色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森林文化、戍邊文化是她走向新時代的底蘊底氣。立足北疆,放眼世界,既古典、又現代,生機勃勃、方興未艾。
總策劃:王笑鐵 劉婧
總監制:吉莉
策劃:王靜宇
監制:丁燕 劉春 蘇昊 韓繼旺 王連英
文案:馮雪玉
攝像:王志偉
剪輯:王志偉
動圖:李珍
部分視頻來源:呼倫貝爾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