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沙地是
我國四大沙地之中面積最大的沙地
為擺脫風沙危害
通遼治沙人勇擔使命、久久為功
如今的科爾沁沙地實現了
從“黃沙圍城”到“金鑲綠玉”的
生態蝶變

百順
寶樂特格爾嘎查是通遼市科左后旗的一個村莊。由于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心,這里曾經黃沙漫天,寸草不生。從2002年開始,當地農民百順帶領家人扎根于此,投身治沙事業。在百順全家的辛苦勞作下,綠色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成片沙地逐漸隱匿不見。20年時間里,1200畝沙地變成了林海,上萬畝基本農田得到保護。

朝克吐
作為通遼市科左后旗林業工作站站長,朝克吐和技術團隊探索發現“深栽淺埋”種植法,可將造林成活率由原來的50%左右,大幅提高到90%以上,還可免去補植、補造過程,節省水資源55.8%,不僅降低了造林成本,還極大加快了成林速度。2013年以來,科左后旗在“三北”工程中大規模推廣這種技術后,造林面積超過60萬畝。

王井君
興發村位于通遼市庫倫旗南部,全村兩萬畝的土地縱橫交錯著近60條大大小小的山溝,王井君的家就在其中的一條溝下。為了節省開支,他自己琢磨著改良品種,研究果樹嫁接。栽植了錦繡海棠、蘋果梨、南果梨等近十類品種果樹。王井君一家人種下的幾萬株樹木,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更是筑起了一道抵御風沙的綠色屏障。

劉成
科爾沁區林業站的劉成,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分管治沙造林的他與團隊人員,幾乎天天往沙坨子上跑,調查、測量、繪圖、分析......慢慢地,整齊的草方格,固住了流沙,蒼白的大地有了色彩。樟子松、元寶楓、光輝海棠、紫葉稠李、白榆、丁香還有新疆楊在此扎根。兩年多來,種活了超過1680畝的樹木,綜合治沙面積超過2690畝。
在治沙道路上
他們只是眾多治沙人中的一員
通遼的治沙故事仍在續寫
這片土地正以堅定的步伐
讓“沙海變桑田”的愿景
一步步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