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場集體婚禮迎接人生幸福時刻,無論對參與者和旁觀者來說,都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近期,隨著傳統的七夕節來臨,全國多地舉辦集體婚禮,參加過的新人們都對這種既有儀式感又免去諸多“麻煩”的形式感到滿意。
集體婚禮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但與傳統婚禮相比,因“高性價比”的特點,集體婚禮備受年輕人青睞。如果自辦婚禮,不僅婚禮前要拿出大量時間和精力準備,婚禮當天還要一絲不茍地完成繁瑣儀式,照顧來往賓朋,迎來送往。而集體婚禮則減輕了類似“負擔”。周密的安排,輕松的氛圍,獨特的設計讓新婚夫婦卸下了“事必躬親”的沉重鎧甲,穿上了“享受當下”的幸福禮服,讓婚禮的焦點從“照顧賓客”的疲憊感,重新回到了“見證愛情”的儀式感本身。
集體婚禮的“經濟賬”也成為年輕人動心的理由。自辦婚禮花費高,成本大,集體婚禮則節省了開支,減少了預算,年輕人的錢袋子可以用在更有價值的購置資產、旅行等方面。
盡管集體婚禮的社會關注度與日俱增,可相較于每年全國上百萬對的結婚登記人數,能有幸參與其中的仍是少數。目前,集體婚禮多由民政機構、群團組織等主辦,覆蓋范圍、舉辦頻次和參與名額極為有限,且舉辦地多集中在中心城市、企業、院校,廣大三四線城市及鄉村地區的新人很難獲得類似機會。來自家庭傳統觀念的影響也讓不少年輕人心向往之,卻不能參與。
一場婚禮,兩姓之好;百對新人,萬家期許。讓集體婚禮從“稀缺福利”走向“普惠服務”,絕非多辦幾場活動那么簡單,需要將其納入各地青年發展服務的頂層設計,將青年的痛點轉化為政策的重點,讓每一位渴望簡約、追求本質幸福的青年,在想選擇時,就有選擇參與的機會。這才是公共服務最溫暖的模樣,也是一個社會送給年輕人最好的新婚禮物。(楊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