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8月27日新華社報道,今年暑運,萬千旅客坐著火車去感受“詩和遠方”。全程“車隨人走、晝游夜行”的旅游列車具有路線靈活、多點串聯、在途觀光等特點和優勢,因此備受游客青睞。來自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暑運以來,全國鐵路已累計開行旅游列車500余列。各地鐵路部門面向社會需求,組織開行親子游、研學游、紅色游、康養游等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車,為旅客暑期出游提供了更多選擇。
近年來,“個性化”“深度游”理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游客不再選擇舟車勞頓、頻繁更換酒店的傳統旅游模式,而是渴望在出行中獲得更悠閑、更省心的體驗——旅游列車應運而生,既能減少游客在中長線旅游時搬運行李、切換酒店、安排行程等麻煩,又能將“路程”變為“旅程”,讓“在路上”本身成為一種旅行享受,真正實現了“慢旅行、深體驗”的休閑度假。
令人欣喜的是,旅游列車還可以根據旅游團體的行程需要,定制開行方案——“銀發列車”“球迷專列”“紅色游”等針對特定用戶、特定需求的旅游列車,為擁有共同愛好和興趣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社交的機會,加倍放大了旅途的體驗感和快樂感。
事實上,“交通+文旅”這一融合模式的出現,正是鐵路部門緊跟社會需求變化、積極進行服務創新的體現。將鐵路網絡優勢與旅游資源相結合,開發出既能欣賞沿途風景又能享受舒適服務的旅游列車,是鐵路部門從“運輸思維”向“服務思維”轉變的一種體現,為傳統運輸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思路。對于一些交通不那么便利但旅游資源豐富的地方而言,旅游專列也為當地帶來更多客流、機會,甚至投資,這對區域經濟發展來說具有積極意義。
當然,作為一種新興文旅服務,旅游列車在路線設計、服務細節、個性化水平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也需要“邊走邊看”,逐步完善優化。面向未來,隨著鐵路網絡的延伸和服務質量的提升,旅游專列還將為更多人帶來難忘的旅程,為文旅消費和地方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這是一種值得期待的多贏。(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