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鑲黃旗翁貢烏拉蘇木達布森高勒嘎查牧民的院落里多了一道新風景——嶄新的自來水管道里正汩汩流淌出清澈活水。由鑲黃旗婦聯積極推動、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母親水窖”公益項目支持的這一民生工程已進入收尾調試階段,即將結束當地牧民往返數公里拉水的歷史。
據了解,鑲黃旗婦聯主動對接公益資源,全程參與項目規劃、牧戶協調、管道路線設計等環節,確保工程貼合牧區實際需求。該工程充分考慮當地氣候特點,在確定管道鋪設深度、保溫措施等方面做足功夫,通水后即便遇到低溫天氣,水管也能正常供水,徹底消除了大家的后顧之憂。目前,工程主體供水設施及管網鋪設已全部完成,正在進行最后的設備調試與水質檢測。
作為解決牧區長期飲水難題的關鍵舉措,工程實施后,將為當地牧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改變。通水后,牧民道日娜家的變化尤為明顯,她指著墻角那輛磨得發亮的鐵推車說:“以前一天得用這車子推四五趟,兩個大塑料桶裝滿水,在坑洼的草原路上晃悠,40多分鐘才能到家。夏天桶沿燙得不敢碰,冬天濺出的水凍成冰碴子,到家總少小半桶。”如今,自來水直接接到灶臺邊,每天節省的3個多小時,她全用在了擅長的奶制品加工上。“以前洗奶桶得省著用水,現在水龍頭一擰,器具里外沖洗得干干凈凈。”
這份改變的背后,是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母親水窖”公益項目的持續賦能。從昔日取水路上的奔波勞碌,到如今家中水龍頭的隨時暢流,清水不僅滋潤了草原生活,更點亮了牧民的新期待:廚房灶臺邊,奶鍋咕嘟作響的頻次高了;院落角落里,淋浴噴頭噴出的熱水洗去了疲憊;婦女們聚在一起時,討論的不再是“今天水夠不夠”,而是“明天的飯菜怎么做得更好吃”。
(龔再琦 馮志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