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垃圾變成電,一共需要分幾步?
帶著這個疑問,8月20日上午9時,記者走進了烏海藍益環保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一輛輛滿載垃圾的綠色收運車通過地磅稱重后,緩緩駛進一條高架封閉坡道。“這條坡道直接連接卸料平臺,收運車將在這里把垃圾倒進全封閉的垃圾倉。這是第一步。”公司生產部部長張龍河介紹。
第二步:發酵。新運進的垃圾將在垃圾倉內“停歇”5到7天,經過自然控水、發酵,才能成為合格的焚燒燃料,這也是垃圾變成電的關鍵一步。
第三步:焚燒。張龍河帶著記者乘坐電梯來到五樓的垃圾吊控制室,眼前是一整面玻璃幕墻。“這里就是垃圾倉,30米深,相當于11層樓那么高。”張龍河說。在控制室,工作人員正熟練地操作著垃圾倉內的“鋼鐵巨爪”上下左右移動。一堆堆垃圾被抓起倒入投料口后,便開始了“浴火重生”。“別看這個機器這么大,原理就和咱們操作抓娃娃機一樣,全程都是在這個控制室完成。”張龍河說。
垃圾焚燒,原以為會煙熏火燎、臭氣熏天。然而,廠區里卻干凈整潔、空氣清新,就連與垃圾倉僅隔一層玻璃幕墻的垃圾吊控制室里,都聞不到任何異味。
這是怎么做到的?張龍河指了指墻上的垃圾倉壓強溫度表,只見表上顯示,垃圾倉壓力為-48.4Pa。他揭秘道,卸料平臺和垃圾倉都有風機不斷抽取空氣,確保垃圾收儲、處理全程處于封閉微負壓狀態。“空氣只進不出,自然就聞不到臭味。”張龍河說。
在二樓中控室,只見巨大的屏幕上顯示著垃圾焚燒發電各環節的實時畫面。“公司共有3臺垃圾焚燒爐,在馬力全開的情況下,每天不僅能處理1000噸生活垃圾,還能將處理垃圾過程中產生的滲濾液和化學濃水等無害化處理,實現循環再利用。垃圾成分復雜,工作人員要時刻關注爐膛溫度和環保排放指標,確保垃圾充分燃燒,徹底分解有害物質。”張龍河說。
目前,企業每天最多處理800噸生活垃圾,啟動2臺焚燒爐。通過屏幕,可以看到2臺焚燒爐內火焰熊熊。據介紹,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800℃以上的高溫煙氣,會與余熱鍋爐受熱面進行熱交換,產生的蒸汽推動汽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運轉,最終轉化為電能,并入電網后將源源不斷送進千家萬戶。
“我們在垃圾處理過程中做到了全程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張龍河介紹,垃圾發酵期間產生的氣體被輸送至焚燒爐底部,作為助燃氣體再利用;垃圾滲濾液和發電過程中產生的廢水,經過處理達標后再用于冷卻、洗滌等生產環節;爐渣被運送到下游企業制成環保磚等建筑材料,既減少了環境污染,又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為我市的環保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賀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