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記者走進海南區巴音陶亥鎮一棵樹村的千畝水果采摘園,一幅生機勃勃的豐收圖景躍然眼前。連綿的鋼架大棚下,綠意盎然的藤蔓間墜滿圓潤飽滿的葡萄,陽光透過葉隙,在一串串果實上跳躍閃爍,空氣里蕩漾著沁人果香。農區居民穿梭其間,嫻熟地采摘、分揀、裝箱,運輸貨車早早候在一旁,工人們正緊張有序地裝車發貨。這片曾經貧瘠荒蕪的土地,如今正以甜美的果實,深情講述著一個村莊由落后走向富裕的振興故事。

“我今年種了20畝葡萄,陽光玫瑰、巨峰、夏黑……十多個品種呢!”正將葡萄整箱裝車的種植戶王世生笑得合不攏嘴。“村里不光幫我們找專家、教技術,還全力跑銷路,去年我家就賣出十多萬斤。今年掛果更旺,收入肯定還能再漲!”他抹了把汗,語氣里滿是踏實和盼頭,“村里還請專家來教修剪技術,幫我辦起家庭農場。這幾年越來越順,日子真是越過越甜!”

誰曾想,眼前這片碩果累累的千畝果園,二十年前還只是黃河岸邊一片無人問津的荒坡。“那時土地貧瘠,位置偏僻,氣候干旱,莊稼難長,村民日子過得緊巴巴。”一棵樹村第一書記鄭強感慨地回憶。轉機發生在2003年,村黨總支帶領辛在秀、劉忠林、越占懷三位老黨員迎難而上,硬是咬牙平整出50畝荒坡作為“試驗田”。沒有機械,就靠人力;缺乏技術,就請教專家。他們肩挑背扛、挖渠改土,終于在這片鹽堿地上種出了希望。

從最初3戶到如今近百戶,從50畝試驗田到近千畝規模化果園,從單一葡萄到桃子、李子、杏子等多品類特色水果產業——一條融合種植、采摘、休閑的現代農業之路越走越穩。老黨員辛在秀是當年拓荒帶頭人之一,“那真是苦歲月,但我們黨員就得帶頭。建泵站、開渠、改良土壤,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望著如今漫山遍野的綠意,他語氣欣慰:“看到鄉親們因這些果子富了起來,我們打心底里高興。”
果園漸成氣候,村黨總支沒有停步。他們又將目光轉向閑置的鹽堿地,通過“支部引領、黨員帶頭、村民參與”的模式,逐步改良土壤、開挖魚塘,發展特色水產養殖。村民蔣小平家承包了二百多畝魚塘,主要養殖黃河鯉魚和螃蟹。“光水產品每年就能帶來二十多萬凈收入,現在還搞垂釣,周末游客不斷,每天又多幾百塊收入。”他笑著說。而返鄉創業的武麗,則投入5千多萬元,在鹽堿水塘中成功養出南美白對蝦,打造出“巴悅八”品牌,產品暢銷烏海及周邊市場。

如今,兩個“千畝基地”——千畝水果采摘園和千畝水產養殖基地持續發展,讓一棵樹村從昔日的“荒灘廢地”變成“聚寶盆”,村容村貌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白墻橙瓦的民居整齊美觀,便捷安全的道路貫通全村,春夏果香四溢,秋季魚肥蝦躍,游客紛至沓來。

“水果采摘、水產養殖、民宿休閑、農事體驗……我們正全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更立體的產業矩陣。”一棵樹村第一書記鄭強望向遠方的田園,眼中充滿希望:“我們要把這里建成一個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美食品鑒于一體的綜合性基地,讓葡萄、魚蝦真正變成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也讓更多農區居民在家門口過上更甜、更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