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察右前旗黃旗海鎮大喇嘛營村與賽漢村的千畝高粱迎來豐收。風中搖曳的高粱穗飽滿沉墜,殷紅的籽粒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成為田野里最動人的景致。這豐收的景象,不僅是集體經濟發展的生動寫照,更是當地生態農業蓬勃發展的有力見證。
“選對了路子,莊稼才能長得好,村民才能得實惠。”說起種植高粱的初衷,大喇嘛營村黨支部書記熊潤財打開了話匣子,此前,兩個村的干部多次外出考察,結合本地氣候干旱、土壤條件特殊的實際情況,最終選定了耐旱、耐瘠薄的高粱品種。
“過去種其他作物,天旱就得搶著澆水,成本高還費心?,F在種高粱,省水省力,畝產穩定在800斤左右,大伙兒心里踏實多了。”熊潤財介紹道。
高粱的價值遠不止于節水。作為釀酒、釀醋的優質原料,以及飼料、食品加工的重要食材,高粱一直不愁銷路。近年來,隨著健康飲食理念的普及,粗糧需求持續上升,高粱市場價格穩中有升。兩村種植的高粱因品種優良、顆粒飽滿、淀粉含量高,深受收購商的青睞。據初步預估,今年大喇嘛營村和賽漢村1000畝高粱地,畝產可達800斤,可為村集體經濟帶來顯著增收,而這些收益將全部用于村內基礎設施改善和村民福利提升,真正實現“種植增收—集體發展—村民受益”的良性循環。
在豐收的背后,是科學種植理念的實踐。“種地也得講科學,輪作就是個好辦法。”賽漢村黨支部書記杜春輝介紹,村里長期采用高粱與玉米、黍子輪作的模式,充分利用不同作物對土壤養分的差異化需求——高粱喜鉀,玉米、黍子喜氮磷,通過輪作實現土壤養分均衡利用,減少化肥使用量,讓土地“越種越肥”。“這樣種出來的高粱品相好、品質高,賣價也更可觀,真是既保護了生態,又增加了收入。”杜春輝笑著說。
如今,沉甸甸的紅高粱,早已是黃旗海鎮鄉親們手中的“致富糧”,更是守護一方水土的“綠使者”。未來,黃旗海鎮將持續推動高粱產業升級,讓這份經濟與生態的雙重效益,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斷釋放。
(盧丹 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