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綏蒙革命紀念園前的英雄群雕。

在綏蒙革命紀念園,講解員為參觀者深情講解。梁子萌 攝
三道石欄拱橋,一座紀念綏蒙各族軍民浴血奮戰的《豐碑》鑄銅群雕,遠處矗立著紅窗黛瓦、檐角上翹的高大建筑,便是走進涼城縣綏蒙革命紀念園時次第映入眼簾的景象。這里,是綏蒙革命的歷史見證,是人們駐足凝視、銘記崢嶸歲月、緬懷革命先烈的重要場所。
“綏蒙革命紀念園,占地30萬平方米,包括紀念館、紀念堂和紀念塔3個核心建筑以及雕塑區、革命活動舊址區、鄭天翔舊居和游客服務區7個單元。”綏蒙革命紀念園講解員張葉向參觀者介紹道,紀念館展館由序廳和4個展區組成,全面展示了綏蒙地區各族人民在各時期的革命歷史。
展館內,張貼的每張照片、陳列的每一件文物都仿佛默默訴說著這段不能忘卻的歷史:進犯綏蒙地區日軍的暴行,建立根據地的戰略部署,英勇無畏的革命先烈……照片背后是前輩們浴血奮戰、不屈不撓的勇毅與擔當。
在“八路軍在綏南的抗日斗爭”主題展區前,68歲李富和正帶著8歲孫女李一格參觀展覽。李富和仰著頭端詳歷史圖片和文字注解,不時俯身為孫女輕聲講解。李一格個頭不及展柜高,眼中盡是好奇,時而指著展柜中的革命文物詢問爺爺。
“這些本地革命歷史都是我小時候聽父輩講述的,那些故事就像一顆顆種子,在我心里生根發芽,讓我從小就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李富和表示,“如今,特意帶孫女來看真實的歷史物件,就是想把這段紅色記憶親自講給下一代聽,讓孩子從小了解革命歷史,記住現在的和平與安寧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要好好珍惜。”
“涼城縣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革命老區,縣城境內西北側的蠻漢山是黨中央在綏蒙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也是大青山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延安通往綏蒙地區打通要道,成為保衛晉西北解放區的戰略要地。”張葉向參觀者介紹。
抗日戰爭時期,以涼城馬頭山為中心的綏南地區,是八路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連接大青山根據地綏中、綏西地區和蘇聯的交通要道,是綏蒙人民堅持長期抗戰的戰略支點之一。1937年9月下旬,宋時輪支隊、八路軍警備六團、雁北獨立六支隊活動在雁北、豐鎮、涼城、清水河一帶,宣傳黨的抗日救亡主張并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建立了以馬頭山為中心的抗日民主政權。
“綏蒙革命紀念園開放以來,共接待區內外愛國主義教育活動3000多場(次),接待參觀人數60多萬人(次),已成為內蒙古中西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黨員干部教育的重要場所。”涼城縣委宣傳部新聞股負責人蘇俊表示,下一步,涼城將充分深挖紅色資源中蘊含的信仰力量與時代價值,發揮愛國主義教育陣地的功能作用,引導參觀者在沉浸體驗中汲取磅礴力量。
參觀漸近尾聲,老人緩緩牽起孫女稚嫩的小手,兩人的身影在紀念館的回廊中漸漸遠去。李一格眼中閃爍著對革命歷史的好奇與敬仰,那顆“敬仰先烈”的種子,已在她純真的心田悄然生根發芽。(郝帥鵬 馮華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