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頭黃河國家濕地公園智慧監測系統。

←立體監測網絡。
近日,隨著包頭黃河國家濕地公園智慧化監測項目順利通過驗收,這片黃河流域上的生態明珠正式邁入“智慧管護”新階段。記者在濕地保護指揮中心看到,巨大的電子屏幕上實時呈現著昭君島、小白河、南海湖、共中海、敕勒川五大片區的生態動態,水流、飛鳥、植被盡收眼底。工作人員輕點鼠標,便可隨時調取高清畫面或氣象和水文數據,全面掌握濕地的一線動態。
該項目新增22套野外監測終端,整合原有監控、氣象及水質監測設備,構建起覆蓋空、地、水多維度的物聯監測網絡。硬件方面,7套70倍高清監控系統實現對小白河蓄滯洪區、南海湖北濕地等重要水鳥棲息地的全天候無縫監控;九原段新建14套濕地安防監控設備,與原有2處監控塔共同組網,形成更大范圍、更加密集的安防監測覆蓋。新建成的大氣監測管理系統也顯著增強氣象要素的實時采集與處理能力。
軟件平臺作為整個系統的“智慧大腦”,集成多來源濕地數據,實現生態信息的持續采集、智能分析和設備遠程統一調控。該平臺具備四大功能:一是全面環境感知,依托物聯網設備實時采集生態數據;二是數據輔助管理,自動匯總多類信息并生成分析報表,為保護與修復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三是遠程協同操作,工作人員可通過平臺調節監控設備參數,并與巡護人員手持終端實時聯動,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四是一體化平臺整合,通過統一數據庫和應用系統,徹底打破以往信息“孤島”,實現業務協同和一屏統管。
這一系統不僅提升了對破壞濕地行為的及時發現和制止能力,也為生物多樣性研究、濕地生態演變分析積累了寶貴的高清影像與監測資料。未來,這些資源還可用于公眾科普教育與生態體驗,進一步拓寬市民參與濕地保護的途徑。下一步,包頭市濕地保護中心將繼續深化信息技術與濕地管護的融合,拓展智慧系統在生態預警、科普推廣和社區參與等方面的功能,全方位提升濕地智慧管護水平,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劉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