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超市“趕海”,鮮活水產品帶來逛水族館般的新鮮體驗;去潮玩店“吃谷”,在追趕潮流中獲得情緒價值,滿足社交需求;在母嬰店“淘貨”,“所見即所得”的同時,享受專業、細致的服務……據8月26日《人民日報》報道,憑借產品升級、服務優化、場景創新,消費者到店消費熱度不減。逛實體店成為很多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群體的選擇。
近年來,受多重因素影響,實體店的日子并不好過,不難注意到,街頭店鋪經常“換臉”,實體店“新陳代謝”明顯加快。但是,這不意味著消費者正在放棄實體店。當下,一批有特色、敢創新的實體店依然保持著吸引力,甚至讓消費者排起了長隊,這種現象值得關注。
一段時間以來,“情緒價值”常被人們提起。在物質豐裕的時代,這是消費決策的重要砝碼。如今的消費正在超越買與賣的簡單交易,演變為涵蓋功能、社交、文化等多維度的價值交換。正如《2025年中國消費趨勢報告》所指出的,消費者正通過“全渠道觸點”的靈活組合,實現“價值最大化”的體驗閉環。在此語境下,誰能滿足消費者差異化、多元化的需求,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立足。線下“趕海”帶來視覺驚喜與探索樂趣,潮玩店中與同好的交流充滿愉悅,母嬰店提供的指導緩解了育兒焦慮……這些店鋪之所以受到歡迎,是源于實體店的“在場感”天然具備情感觸達的優勢,更源于其對市場動向和消費者心理的精準捕捉。
此外,面對經營壓力,不少實體店積極謀求轉型升級,在傳統經營模式中嵌入新功能,積極培育消費新場景,與電商平臺形成差異化競爭。在超市吃快餐、在書店邊讀書邊喝咖啡、在火鍋店等位時自制一杯奶茶……這種多業態混合經營的模式,讓消費者的體驗更加豐富,讓消費生態呈現出豐富與韌性,收獲了“1+1>2”的效果。
實體店的向好發展,離不開利好政策的支撐。為解決實體店生存困境,商務部等7部門辦公廳去年印發《零售業創新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從推動場景化改造、推動品質化供給、推動數字化賦能、推動多元化創新、推動供應鏈提升等幾個維度,支持實體店發展。此外,商務部推動的“智慧商圈”建設、各地對特色街區的扶持,都為實體商業創新提供了土壤。
說到底,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業態怎樣迭代,商業的本質從未改變——它始終關乎人與人的連接。能打動消費者的,永遠是性價比更高的商品,以及舒適度拉滿的服務。無論實體店還是網店,要想把“頭回客”變成“回頭客”,唯有保持敏銳、不斷深耕、提升品質。(童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