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光穿透科左中旗圖布信蘇木的光伏矩陣,在沙地上投下金色網格。打樁機的轟鳴中科左中旗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首批55萬千瓦項目經理郝巍偉抹了把額頭的汗,望著6500根光伏預制樁在沙地扎根:“年底這些板子就能發電,每年能發13億度綠電,節約標煤36萬噸,減少碳排放100萬噸;增加稅收3600萬元,拉動地方生產總值2.6億元。”這片曾“黃沙遮天日”的土地,如今正上演著“板上發電、板下固沙”的生態奇跡。
在通遼,這樣的蛻變處處可見。作為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主戰場,通遼用47年接續奮斗,讓8.9%的森林覆蓋率躍升至19.49%,2847萬畝沙化土地重披綠裝,在八百里瀚海間寫下“綠進沙退”的時代答卷。
沙海播綠:從“三埋兩踩一提苗”到“深栽淺埋”

科左后旗的沙丘上,科左后旗林業工作站站長朝克吐蹲在剛栽下的樹苗旁,用手丈量埋土深度。這位“深栽淺埋”技術的發明者,褲腳還沾著沙粒:“以前種樹是‘春天栽、夏天死、秋天埋’,現在這法子能讓成活率從50%提到90%。”他粗糙的手掌撫過樹干,樹皮上還留著風沙刻下的痕跡。
這門“土學問”藏著治沙的大智慧。在科爾沁沙地,每一粒沙子都記得過去的模樣:“種一坡、收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吃一頓、剩不多。”這首曾經在科爾沁沙地上流傳的順口溜,就是50多年前通遼沙區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如今,在扎魯特旗查布嘎圖蘇木乃林嘎查,葦簾覆沙、草方格阻沙的“組合拳”讓3萬畝流動沙地穿上“網格衫”,通遼市扎魯特旗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高權波指著遠處的草場笑道:“以前風蝕坑吞掉了半塊草場,現在優質牧草能沒過羊腿。”

大工程帶動大治理的密碼藏在數據里:“5820”工程200多萬畝造林織就綠色網絡,“雙千萬畝”工程讓1000萬畝草原重煥生機,“科爾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修復2115萬畝生態系統,在奈曼旗常興穿沙公路兩側,137公里的綠色走廊串起100萬畝治理區,驅車行駛在奈曼旗常興穿沙公路上,兩側的綠樹草地如綠色綢緞般鋪向遠方,偶爾可見野兔、野雞從草叢中竄出,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還是沙化嚴重的區域,裸露的沙斑在風中擴張。
綠富同興:從“沙害”到“沙金”的轉身

盛夏時節,走進小街基鎮的中科羊草種植基地,結穗的羊草隨風搖曳,陣陣草香沁人心脾,吸引游客紛紛前來打卡游玩。養牛大戶范穎來看著眼前這一切,感慨萬分:“2019年以前,這里都是鹽堿地,幾乎寸草不生,不敢規模化養殖,怕飼草跟不上。這幾年,有了中科羊草,我家的牛也從100來頭發展到現在的1200多頭了,年底存欄能達到1500頭。下一步還打算把羊草基地擴大到10000畝。”
在通遼,生態賬本上的“綠色收益”越來越厚。內蒙古科興草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趙俊濤算了這樣一筆賬,“中科羊草每年能收割兩茬草、一茬種子,畝均年產干草600公斤、種子15~20公斤。年均畝純收益1500塊錢左右,效益穩定、可觀。”6年來,已有48家羊草企業入駐小街基鎮,全鎮種植中科羊草超6萬畝,帶動就業千余人,形成了政府主導、龍頭企業示范帶動、農牧民參與的產業格局,“全國首個中科羊草小鎮”的招牌愈發亮眼。

“塞外紅”蘋果紅透了沙區的秋天。在通遼市科爾沁區慶和鎮永合屯村,果農們正把紅彤彤的果子裝箱,發往浙江、廣東甚至馬來西亞。這個通遼林草所培育的品種,讓35萬畝沙地變成“花果山”,年產值超6億元。“以前沙地里種啥啥不成,現在這果子論個賣。”果農王大姐高興地說。

生態旅游的賬本更令人驚喜。庫倫旗銀沙灣的沙漠越野、科左后旗大青溝的森林探秘、奈曼旗寶古圖的星空露營……全市年沙地生態旅游人數已經超過200萬人次。
長效守護:從“三分治”到“七分管”

在三北防護林科爾沁沙地“雙百萬畝”綜合治理項目區努古斯臺項目區內,綠意盎然的針葉樹、樟子松隨山坡向遠處延伸,目之所及,皆是綠意。科左后旗林草局工作人員取回安放在三北防護林中的紅外相機,進行影像留存。紅外相機拍攝到了天鵝、狐貍、狍子、野鴨等野生動物在不同時段活動的畫面,“2020年以后,狍子、山貓等野生動物從罕見變成了常見。”通遼市科左后旗“雙百萬畝”綜合治沙項目區護林員郭力說。生態友好的背后是通遼法制護航的強有力保障,“三分治、七分管”,通遼市堅持建設與管理雙向發力,以完善的法治體系護佑綠水青山。通遼市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了《通遼市沙化土地治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出臺了《通遼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堅決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決定》,通遼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林草濕資源保護嚴格規范林間種植行為的指導意見》《通遼市毀林毀草違法行為集中整治工作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禁墾禁牧工作的通知》等相關文件,用最嚴肅的監督執法守護生態顏值。構建黨委政府、紀檢監察、公檢法司、林草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從嚴執行禁墾禁牧政策,常態化整治破壞草原林地違規違法行為,對破壞生態紅線、亂開墾、濫放牧和違規占用林草資源等行為下狠手、出重拳。
智慧管護讓沙區有了“千里眼”。科左后旗的林長制智慧平臺,用北斗定位追蹤每片林地;扎魯特旗的無人機帶著熱成像鏡頭巡航,16公里范圍的火情、盜伐盡收眼底。“以前騎馬巡邏一天看不了幾畝地,現在鼠標一點全掌握。”老護林員的話里滿是感慨。


金色網格在沙地上持續延伸,綠色版圖仍在瀚海間拓展。從“沙進人退”到“綠富同興”,通遼以47年的堅韌,在生態賬本上寫就平衡密碼。當光伏板與草方格共繪藍圖,當林果香與牧歌交織成曲,這片土地正印證:青山永駐,便是金山綿延的永恒注腳。
短評:綠富同興的生動實踐

森林覆蓋率從1978年的8.9%提升到19.49%;林下經濟發展面積超過68.6萬畝、產值達到1.78億元;“十四五”期間建成“國家級森林鄉村”30個……通遼市統籌實施“五個千萬”工程,協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令人矚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化祖國必須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三綠”并舉,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四庫聯動。通遼市的生態建設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
重點生態工程的扎實推進,是通遼市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的堅實基石。西遼河流域生態復蘇的標志性成果,是通遼市生態治理的一大亮點。從林草建設的持續加強,到“三北”工程項目的深入實施,從配合推進北水南調工程,到科學統籌生態價值轉化,這些成功的實踐證明,只有保護與建設并重,才能將祖國北疆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站在新的起點上,全市廣大干部群眾要大力弘揚“三北精神”和蒙古馬精神,把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協調好,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成效為建設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多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