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龍革命活動舊址展館。

珍貴的歷史實物讓參觀者對革命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張曉鵬 梁子萌 攝
在位于涼城縣鴻茅鎮井溝子村的賀龍革命活動舊址展館的院落里,挺立著兩株百年暴馬丁香。它們猶如忠誠的衛士,默默守護著這座歷經滄桑的建筑。樹木枝繁葉茂、蒼勁挺拔,以搖曳的姿態迎候每一位訪客,仿佛低聲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偉業初創的崢嶸歲月。
“我們現在所見的這座院落,原是20世紀初比利時傳教士修建的天主教堂,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在1945年10月至1946年1月期間,賀龍元帥率部三駐涼城,將政治部設于此地。他不僅在此運籌帷幄,更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賀龍革命活動舊址展館講解員吳艷霞向參觀者介紹。教堂木柱上至今仍保留的“毛主席萬歲”“朱總司令萬歲”等標語,宛如歷史的烙印,無聲講述著那段熱血沸騰的革命歲月。
1987年,為紀念賀龍元帥的卓著功績,井溝教堂被修繕為革命活動舊址。如今,這里不僅是內蒙古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是內蒙古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賀龍革命活動舊址北距縣城2.5公里,與綏蒙革命紀念園相鄰。
“在賀龍革命活動舊址,曾出土過部隊使用過的子彈帶、腰帶、石磨和扁擔等實物,這些珍貴文物如今均陳列于展廳內。”吳艷霞向參觀者介紹道,“這里還展出了一套征集來的‘八大碗’,這背后蘊藏著一個感人故事:1946年新年前夕,賀龍司令員與軍民共慶新年,以‘八大碗’宴請群眾,部隊劇團還演出了晉劇《將相和》等節目,讓當地群眾倍感新鮮。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中,這深刻體現了共產黨領導下的部隊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魚水情深。”
“孩子早就聽我們講過賀龍元帥‘兩把菜刀鬧革命’的故事,一直很向往能來實地看一看。今天終于走進這座充滿紅色記憶的院落,親眼見到這些珍貴的歷史實物,聆聽生動講解,不僅讓孩子對革命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們全家人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紅色教育。”來自赤峰的游客喬建民帶著家人一邊參觀,一邊感慨道。
賀龍革命活動舊址展館的展覽空間由四個主題展廳組成,共同勾勒出一幅恢宏的歷史畫卷。西側舊址內設有三個展廳:第一展廳“賀龍革命活動歷程”以時間順序系統展示賀龍從“兩把菜刀鬧革命”到南昌起義、轉戰晉綏及三駐涼城的革命生涯;第二展廳“烽火涼城”通過歷史文獻、實物和日軍罪證,再現涼城軍民英勇抗敵的歷史故事;第三展廳則復原了賀龍元帥當年的辦公與生活場景,以實物展陳讓人沉浸式感受革命歲月。
東側2008年新建的第四展廳“豐碑永存”作為重要補充,集中展示了前來參觀指導的各級領導與革命前輩留下的珍貴照片與墨寶,為這段紅色記憶增添了深厚的傳承與敬意。同年,舊址進行改陳擴建,占地面積從2400平方米擴大至4800平方米,新增了賀龍元帥雕像、紀念廳、停車場等設施,并免費對外開放。
“近年來,涼城縣深入挖掘紅色資源,通過對賀龍革命活動舊址展館等紅色遺址的保護提升、史料研究和展陳優化,不斷夯實紅色文化傳承基礎。”涼城縣委宣傳部新聞股負責人蘇俊表示,下一步,涼城縣將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進一步整合紅色資源、拓展教育功能、創新傳播方式,讓紅色記憶煥發新的時代光芒。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座展館從未停止對紅色精神的傳承與創新。步入新時代,這座歷經近百年的革命舊址正以嶄新面貌迎接八方來客,兩株暴馬丁香依舊枝繁葉茂,仿佛仍在訴說著那段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見證著革命精神的代代相傳。(郝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