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遼發電總廠150兆瓦貯灰場光伏發電項目。 李佳華攝
秋日里霍林郭勒市工業園區內,屋頂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所發電量直供企業生產線;城市充電站里,新能源汽車正在大功率充電樁旁快速補能;遠方的風電、光伏基地通過特高壓通道,將清潔電力源源不斷送往城市群……這一幕幕生動場景,正是通遼市2025年能源發展的生動剪影。

霍林河循環經濟四期20萬千瓦風電項目。 吳云鵬攝
近期,通遼市發布的半年度能源領域“成績單”顯示:原煤產量同比增長0.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電量達385億千瓦時,增長5.8%。其中,火力發電240.3億千瓦時,下降4.1%;風力發電133.8億千瓦時,增長31.2%。綠色能源占比的持續提升正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既筑牢能源安全保供底線,更讓市民觸摸到綠色發展的溫度。
一度電的多重價值
在霍煤鴻駿鋁電公司的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卻不見煤煙滾滾。鴻駿鋁電公司負責人算了一筆“經濟賬”:“我們去年消納綠電超30億度,生產綠電鋁6.84萬噸,每噸鋁溢價25元。”這看似微薄的溢價背后,是30億度綠電帶來的巨大生態效益——相當于減少27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為區域生態保護注入強勁動能。

霍煤鴻駿鋁電公司干凈整潔的電解作業現場。
奈曼旗工業園區的仁中生物科技,憑借0.45元的到戶電價算出了一本“增收賬”:每年節約電費近640萬元,帶動產能翻番。這一成果源于“增量配電網+綠電直供”模式釋放的制度紅利,綠電的價值在更多產業場景顯現。目前,奈曼園區增量配電網新能源供電比已達到45%以上,未來綠能需求型企業有望實現100%綠電覆蓋。
讓企業用電像“點菜”一樣簡單
“50萬噸電解鋁,在源網荷儲模式下電價能到0.33元。”通遼市能源局副局長郭景華的分析,道出綠電在企業發展上的“定制化服務哲學”。就像為不同食客調配專屬菜單,通遼市為創源金屬有限公司量身打造的175萬千瓦新能源配套項目,每年提供66.5億千瓦時綠電,不僅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更成為其敲開歐盟市場的“綠色通行證”。這種“量體裁衣”的能源服務,讓高載能企業在綠色轉型中實現“輕裝上陣”。

扎鋁二期35萬噸綠電鋁項目。 賽音巴圖攝
服務的溫度更體現在細節處。通遼市持續提高“獲得電力”服務水平,為1.87萬低壓客戶提供“零上門、零審批、零投資”的“三零”服務,節省辦電成本0.44億元……從大企業的能源方案到小商戶的接電需求,通遼市正用“獲得電力”服務的升級,讓綠電紅利滲透到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
綠色能源深植城市血脈
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不斷增長,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發展牽動民心。截至2024年底,通遼市農村牧區共建設充電樁設備1288槍。目前在科爾沁服務區、烏蘭服務區等服務區內共設有快、慢充共179槍。今年,通遼市將新建城市充電車位1000個,這些充電站覆蓋了主要交通干線、商業區和居民小區周邊,進一步方便市民的綠色出行。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圖片源于網絡)
當充電設施不斷完善和優化,綠色出行將成為越來越多通遼市民的選擇。當更多的城市開始計算綠電的生態賬、經濟賬、市場賬,北疆大地上的這場實踐,正預示著能源轉型的未來方向——讓每度電都承載起生態責任與發展希望,讓綠色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底色。(陶歡 王坤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