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頭奶牛一天的“伙食費”高達50元
其“口糧”講究
精選來自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堿蓬草
苜蓿草及自家青貯玉米等
十多種原料科學調配
精細化養殖讓奶牛吃得好
牛奶品質自然更佳
清晨4點,科左后旗阿都沁蘇木馬林呼都噶嘎查的木日額家庭牧場開始忙碌起來。牛棚內,14頭黑白花奶牛整齊排列,木日額搬來不銹鋼擠奶器,逐一為奶牛清洗消毒,隨后與擠奶工一同擠牛奶。該牧場是阿都沁蘇木71個備案家庭農牧場之一,也是后旗奶業發展的生動寫照。

據通遼市農牧業局數據,全市已認證家庭農場6157家,這些農牧場正成為推動農牧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距牧場10公里外的阿都沁蘇木阿都沁嘎查,巴雅吉呼奶制品店內奶香四溢。2024年回鄉創業的文泉,將父親木日額送來的鮮奶倒入巴氏殺菌機,開啟一天的生產。經過大半年經營,他家買下店面并升級為標準化車間。

操作間里,文泉與妻子蘇日古格分工明確,一個負責炒酸奶,一個負責將奶豆腐倒入模具定型。“父親養的牛,母親的方子,我們要把傳統手藝傳下去。”文泉邊說邊用鏟子翻動奶豆腐。每天580斤鮮奶在這里變成奶豆腐、奶皮子等十多種奶制品,銷售到當地及周邊地區,養殖加工一條龍讓牧場收益提升。木日額信心滿滿地說:“今年再買10多頭奶牛,計劃3年內將奶牛數量增加到50頭。”




科左后旗農牧局副局長白偉林介紹,當地正抓住奶業振興的政策機遇,依托牛產業基礎優勢,大力實施2025年奶業生產能力提升整縣推進項目,對智慧牧場建設、草畜配套建設、飼草種植等給予補貼,支持“養加一體化”發展。其中,奶農“養加一體化”建設每個項目縣試點數量不超過1個,單個主體補助規模不超過400萬元。
截至今年7月末,科左后旗黑白花奶牛存欄量達6500頭,兼用型西門塔爾繁育母牛58.69萬頭,年產奶量超過12萬噸。當地在培育傳統奶制品產業的同時,加快傳統產業提檔升級轉型發展。目前,奶制品小作坊有40家,2024年新增3家食品生產SC認證企業,建成特色奶制品加工標準化試點5家,年加工鮮奶15000余噸,全旗200多戶家庭直接或間接通過奶牛產業鏈增收致富。

今年上半年,通遼市提級發放奶業振興補貼資金3299萬元,精準投向新建規模養殖場智能化改造、優質飼草種植及優質奶牛育種水平提升等關鍵領域,為奶業產業鏈“強筋壯骨”提供有力保障。
2024年,通遼市牛存欄量達384萬頭,其中荷斯坦奶牛8.3萬頭,高產奶牛能繁母牛5.3萬頭,占奶牛存欄量的64%,牛奶年產量突破67.6萬噸。隨著自治區新“奶九條”政策的深入實施,全市奶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項目的持續推進,通遼奶業振興的故事仍在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