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鄂爾多斯市獲批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聚焦“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發展”,三年來,鄂爾多斯市通過實施“五大行動”,即荒漠化防治提質增效行動、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行動、現代能源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速行動、農牧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提升行動、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建設促進行動,加快推進示范區建設,在生態治理與綠色轉型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沙海織綠錦 向荒漠宣戰的生態奇跡
鄂爾多斯市境內的庫布其沙漠,曾是桀驁不馴的“黃龍”。但當奮進的底色與科技的光芒穿透黃沙,這里便發生了震撼人心的蛻變。
在庫布其沙漠,5臺“句芒301”機器人正以每5秒一株的速度“插秧”。它們搭載視覺導航與無人駕駛系統,開溝、植苗、覆土、注水一氣呵成,19分鐘完成一畝地種植,油耗僅2.1升每畝。不遠處,“吞沙巨獸”立體固沙車轟鳴作業,每小時播種2000株植物,效率是人工的80倍。由近及遠,放眼整個作業區,科技化、機械化已經成為了防沙治沙的新主角,自走式沙障鋪設機、履帶式沙漠運輸車、無人機等先進治沙裝備構成了“空地立體作戰”的新景象。

“三北”工程六期S215穿沙公路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項目的檸條種植現場,4臺牽引式播種機助力治沙植綠。(來源:杭錦旗融媒體中心)
面對荒漠化挑戰,鄂爾多斯市緊扣示范區建設主題,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分類施策,結合國家“三北”工程六期總體規劃,科學編制《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實施方案》,系統推進庫布其沙漠治理,實施“北緣鎖邊、東段殲滅、中部切割、南部圍堵、西部封禁”策略,形成規模化防沙治沙的“組合拳”。
多年來,鄂爾多斯各族干部群眾眾志成城構筑北疆綠色屏障,庫布其沙漠治理率從21世紀初的4.6%提升至40%,實現從“沙進人退”向“綠進沙退”轉變,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區被聯合國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主動向“一帶一路”同類荒漠化地區分享防沙治沙經驗,庫布其沙漠治理成效被巴黎氣候大會標舉為中國樣本,鄂爾多斯市入選全球“自然城市”平臺和“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
如今,沙漠不再是吞噬希望的深淵,而是一座科技與生態協同共生的試驗場,每一株迎風而立的植物,都是鄂爾多斯人改寫命運的勛章。
科技賦新能 創新驅動的綠色發展之路
步入鄂爾多斯實驗室,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精密儀器陣列,而是一項項標志性科研成果。“多孔電極炭技術”經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專家論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二氧化碳加氫制綠色航煤技術”入選中國民航可持續航煤中國方案;全球首套萬噸級工業示范,產業化構造可再生能源與二氧化碳高效利用的現代綠色能源產品鏈,占據國際綠色航空能源競爭制高點,培育萬億高端綠色產品市場……
在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征程中,鄂爾多斯錨定“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發展”核心命題,將科技創新作為破局關鍵,以前沿技術突破、平臺載體搭建、人才生態優化為抓手,在能源轉型、生態治理、產業升級等領域持續發力。創新項目組織形式,發布示范區建設科技支撐“揭榜掛帥”重大項目榜單,推動標志性創新成果落地轉化、應用示范;制定《鄂爾多斯市建設全國一流創新生態實施方案》,印發《鄂爾多斯市科技“突圍”工程實施方案》,迭代升級鄂爾多斯市“科技新政30條”2.0版,讓創新引擎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為提升創新能力,鄂爾多斯主動融入國家創新布局,積極布局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北大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中國礦大(北京)內蒙古實驗室、鄂爾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等相繼落戶,這些科研“航母”大大提升了基礎研究能力。同時,深化產學研合作,選聘21位兩院院士為市政府特聘科技顧問,建成13家自治區院士專家工作站,還建成鄂爾多斯(北京)人才科創中心等人才科創飛地,吸引大量高層次創新人才匯聚,為科技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智慧力量,成功躋身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
從實驗室的技術突破到產業端的成果應用,從創新平臺的搭建到人才生態的培育,鄂爾多斯正以科技創新為筆,在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的畫卷上勾勒出濃墨重彩的篇章。
產業譜新篇 盡覽示范區無限好“風光”
杭錦旗烏吉爾風電場,一臺臺巨型白色風機隨風轉動,有效提高北方風能資源豐富地區風電消納能力。
由19.63萬塊光伏板組成的“駿馬”電站,年發“綠電”可達20億千瓦時,年節約標煤約68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約165萬噸、粉塵約45萬噸。
國家首批首個千萬千瓦級大型風光基地項目——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項目先導工程100萬千瓦光伏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

達拉特旗光伏領跑者基地。(攝影:陳京勇)
一項項新能源產業項目為何能在鄂爾多斯拔節生長?作為一類風能資源區和二類太陽能資源豐富區,這里全年平均日照時數達3000小時,風能、太陽能技術總可開發潛力1.4億千瓦,約等于6.2個三峽水電站的裝機容量。依托這一資源稟賦,鄂爾多斯按下了產業創新的“加速鍵”,全力構筑世界級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同時,圍繞新能源各產業鏈條發展關鍵點,推動傳統產業與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之間耦合發展。推進“風光氫儲車”產業集群建設,發揮龍頭企業和重點項目牽引帶動能力,打造以大帶小、上下游聯動、協同配套的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數據顯示:2024年鄂爾多斯新增新能源裝機超1000萬千瓦,累計裝機達2124萬千瓦,占內蒙古新能源裝機總規模近六分之一。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鄂爾多斯通過產業集群發展,提高了產業配套能力,降低了生產成本,吸引了大量人才、技術與資金流入,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各園區內的企業利用當地豐富的綠電資源,生產出零碳產品,暢銷全國乃至全球。鄂爾多斯收獲了“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優秀城市”殊榮。
鄂爾多斯在追“風”逐“日”中邁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步伐。
民生奏歡歌 可持續發展成果的幸福回響
“你真讓我說這座城市的美,真還不知道從何說起,草原絲路小鎮康鎮的碧草藍天、烏蘭木倫湖的清澈湖水、千亭山如詩如畫的林海……”對于生活在康巴什區的高潔來說,眼前的城市那叫一個美不勝收。
康巴什區的綠色宜居生活之景,是鄂爾多斯建設可持續城市的一個縮影。鄂爾多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城市進行規劃、建設、管理。

市民在康巴什區城中草坪露營玩耍。(來源:鄂爾多斯市融媒體中心)
2024年,全市各旗區累計建設改造公共管網管道908.48公里,以實際行動補齊設施短板;學生體質健康及格率提高至93.15%,全市138節課程入選自治區基礎教育精品課,入選率位列全區第一,面向全國招聘引進教師1651人,多渠道引才育才;新建成12處蘇木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4處示范中心、30處社區養老服務站、50處嘎查村養老服務站等養老設施,“一刻鐘養老服務圈”更加健全完善;兒童之家總數達到109處,配備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1100余人,建成20個“萌寶驛站”,新增托位數635個,獲批“全國首批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城市”;在7個旗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實現“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區域互認”,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出臺促進高質量就業若干措施,開發公益性崗位和就業見習崗位3400個,新增城鎮就業超2.1萬人,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3.64萬人次……
一串串鮮活的數據呈現,一個個項目的加速推進,一項項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都蘊含著鄂爾多斯對示范區建設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決心和信心。
從“綠”出發,向“新”生,從地方發展到國家戰略,在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道路上,鄂爾多斯正馳而不息,久久為功,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形成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發展模式。未來,鄂爾多斯將繼續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以更加堅定的步伐、更加創新的思維,接續奮進,讓這片土地持續綻放綠色發展的光芒,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智慧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