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晨霧里聆聽馬頭琴的悠揚,在沙漠星空下感受巖畫的神秘,在邊境古城中觸摸歷史的年輪 —— 北疆大地孕育的文化瑰寶,宛如一幅多元共生的壯美畫卷,承載著民族記憶與地域情懷。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部分傳統技藝面臨失傳風險,文化表達也亟需與現代審美接軌,讓北疆文化在傳承與創新中煥發新活力,已成為一道時代命題。
北疆文化從來不是封閉的孤島,而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晶。從陰山巖畫中生動的狩獵游牧場景,到元上都遺址中多元文化的碰撞印記;從蒙古族長調的蒼涼悠遠,到鄂爾多斯青銅器、遼三彩瓷器、元青花等享譽全球的文物精品。這些文化遺產既保留著地域特色,又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更是促進各民族團結和認同的重要載體。
真正的文化傳承,并非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在守護根脈的基礎上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要讓北疆文化煥發當代價值,就需要構建“保護-傳承-創新” 的完整鏈條。在保護層面,應完善非遺傳承人扶持機制,對瀕危技藝實施搶救性記錄,確保文化根脈延續不斷;在表達層面,要鼓勵創作貼近生活的文化創作,利用好紀錄片、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講好北疆故事,讓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在轉化層面,應推動文化與旅游、科技、設計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兼具文化內涵和實用價值的文創產品,使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
北疆文化的魅力,既在于歲月沉淀的厚重底蘊,更在于不斷與時俱進的鮮活生命力。當草原歌曲融入現代編曲中煥發新聲,當傳統手工藝與時尚設計碰撞火花,當民族故事借助數字技術生動呈現,北疆文化便能跨越時空,吸引更多人感受其獨特魅力。
守護北疆文化,就是守護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唯有在傳承中堅守初心,在創新中擁抱時代,北疆文化的瑰寶才能長久閃耀,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精神紐帶。(文/其力木格 通遼市委網信辦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