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技術重塑社會形態的今天,誠信建設已經超越了傳統道德范疇,成為一項涉及經濟安全、社會治理和文化傳承的系統性工程。從直播帶貨中的虛假宣傳,到科研領域的學術不端;從企業財務造假引發的資本市場震蕩,到個人信息泄露導致的信任危機,誠信缺失正以新的形態侵蝕著社會。破解這一難題,需要構建法律、技術、文化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使誠信成為社會運行的底層代碼。
誠信是中華文明的千年傳承,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廣為流傳,“一諾千金”的佳話更是傳頌千古。“誠信農婦”武秀君、“油條哥”劉洪安,他們用實際行動展現了當代中國人以誠立身、守信踐諾的精神風貌。古往今來,誠信是社會不可或缺的運行規則,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當誠信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認同,就能形成“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的良性生態。
市場經濟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某些領域的“誠信失守”現象令人深思:一些企業為追求短期利益,弄虛作假,危及食品安全和產品質量;少數個人為獲取不當利益,惡意拖欠債務、逃避執行。這些行為不僅增加了社會交易成本,更動搖了公眾對制度的信心。
在現代化進程中,誠信面臨多重挑戰。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化,誠信始終是行為規范的基準,是安身立命的道德標尺。
破解誠信難題需要制度與道德的雙重發力。浙江“信用浙江”建設推出的“信易貸”模式,將信用積分與金融服務掛鉤,使守信者能夠享受實際的便利;深圳建立的個人破產制度,不僅保護了創業者的合法權益,也明確了失信懲戒的規則,展現了現代法治的溫情與剛性。這些創新實踐表明,當技術賦能信用監管,當制度護航誠信建設,就能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良性機制。
誠信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也關乎社會的未來發展。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共同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為實現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讓誠信之花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絢麗綻放。(文/宋晨旭 包頭市委網信辦推薦)